穿越宋朝,择一城而居,你会选择哪里?“左手书卷气,右手烟火味”的临海,无疑是一个好去处,宋代的临海,文明而开放,风雅而富庶。尤其是南宋时期,临海作为陪都,商业繁荣,名士辈出,文教兴盛,留下了许多的名人、名事、名作,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
宋代的临海,无疑是个黄金时代,当时朝廷所任命的台州知州多为名臣大吏,如北宋第一任台州知州即后来官至宰相的毕士安。由于毗邻都城临安,许多望族大姓落户临海,这里一时成了大人物、大家族的聚居地,也带动临海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。
庆历五年(1045年),彭思永、元绛等官员先后在知州任上负责城墙修缮,他们采用砖石包砌技术保护城墙,为全国首创。之后,钱暄将东城墙内移,开凿东湖以御山洪。东湖也因此以“一郡游观之胜”成为当时著名的公共园林。南宋临海望族,最有名当推谢氏。出身贫寒的谢深甫官拜宰相,位极人臣。他的孙女谢道清,更是成为理宗朝的皇后,在宋恭帝时为太皇太后,陪伴南宋走完了最后的旅程,临海至今还有皇后路、深甫路、洗菜桥与谢鲁王村承载着那段往事。
钱氏家族在秦鲁国大长公主(仁宗第十女,高宗的曾祖姑婆)的带领下定居临海美德坊,宋高宗为其赐“一行宅”,金书铁券、公主铜瓶、金涂塔等也随大长公主迁至临海并长期存留此地,年少的陆游随祖母至临海拜见大长公主时就曾见过这些宝物。随着宋室南渡客居临海的,还有吕颐浩、范宗尹、贺允中、王之望等七位宰辅。一时间,这里成为了南宋仅次于临安的政治文化中心。
政治上的倚重,带来了文化上的繁荣。两宋临海文教兴盛,名人辈出。据统计, 两宋时期,临海共有文进士225人、武进士16人,出现了王会龙等文武三状元、商氏兄弟四进士等佳话,有谢深甫、钱象祖等五人官至宰辅。
台州府城曾有两座文庙,一座是府儒学,一座是县儒学,曾是府城文化人心中的灯塔。现如今,台州府文庙仍矗立在临海府前街的浓荫密布里。临海州学、县学、书院不断发展,至嘉定年间(1208-1224),位于巾子山北麓的贡院可以容纳考生近万人,甚至有来自温州、福州的考生。北宋名将赵延进之子赵昂在台州知州任上,于临海巾子双峰之巅建文峰双塔,借以警喻士民振兴台州文教。千余年来,临海文风蔚然。双塔几经修缮,至今仍巍然屹立。八行先生徐中行游学于京师,被司马光誉为 “不为国器,必为儒宗”;其子徐庭筠承其家学,学行合一,留下了千古名句“未出土时先有节,便凌云去也无心”。父子二人并称“二徐”,后人称他们为“台学之首”,被朱熹誉为“道学传千古”式的儒学典范。 “临海三陈”刚正不阿、忠言直谏,开 “台州式硬气” 之先声。陈克之词、陈耆卿之文都曾备受关注。陈耆卿编纂的嘉定《赤城志》作为一代名志闻名遐迩。临海人张伯端融汇儒释道,著成《悟真篇》,创立内丹心法,被后世尊为道教南宗之祖。日本僧奝然、成寻浮海求法来到临海,委托临海匠人张延皎兄弟雕造了旃檀佛像并运回日本嵯峨清凉寺,现成为日本国宝。南宋时来过临海的,还有李清照、朱敦儒、陆游、陈亮、曾几等人。“南宋诗文四大家”之一的尤袤在台州知州任上,除了修城池、重文教、劝农桑、勤政务之外,还做了许多整山理水的工作,并留下十二首诗章记录他的建设成果。古往今来,临海始终是一座崇文之城,文物衣冠,蔚为东南之望。千年后的今天,“文化”二字仍深深镌刻在临海人的基因图谱里。单单一个紫阳街区,平日里就聚集了不少“人物”:“非遗”传承人、表演艺术家、文史学者、青年诗人、民间收藏家……走两步,还能时不时与文物保护专家、画家、话剧演员、作家们打个照面,堪称现代版“千年台州府、满街文化人”。从央视跨年晚会实力“出圈”,到举办首届“朱自清文学奖”吸引全球华文作家关注,再到第28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云集众多摄影大家,近年来,临海频频走进全国公众的视野,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。去年7月,临海以市委的名义召开文化工作会议,提出全面实施文化先行战略,着力打造宋韵文化高地、抗倭文化高地和户外运动文化高地,将临海打造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标杆、文化润富先行市、文明实践示范窗口、文化融合创新城市。今年以来,临海以“千年台州府 江南真宋城”为主题,生动还原“走八寺”、宋韵婚礼、戚家军巡城等古代生活场景,城墙上的宋韵集市、宋“潮”国风脱口秀、府城宋韵研学等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热闹非凡。